外地人在北京可以自己交社保吗?不交有什么影响?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积分入户 落户咨询
(外地人在北京可以自己交社保吗?不交有什么影响?)
外地人在北京,如果社保一直缴纳,保证连续,可以享受北京社保养老和医疗等基本福利保障之外,连续缴纳到一定的年限,还能够享受外地人在京购房、买车摇号、孩子上学等资格。下面就请跟随人人保小编具体了解一下吧。
目前外地人在北京缴纳社保,主要通过公司缴纳,享受五险一金待遇,如果自己情况下,大多数是指在北京自由职业人员,或者暂时离职人员,想要享受北京的社保福利,这时候,没有工作实际是可以交的。
外地人在北京不交社保有什么影响?
第一种情况:外地人在北京只想拥有基本福利保障,其中从大家关系的养老和医疗来看,养老保险是累计缴费年限,如果暂时失业,这种情况,缴费年限不会被清零,只是断交之后,年限不累计,继续缴纳就会直接累计,但是这里不建议经常断交或者断交时间过长,因为不仅会影响账户内的钱累计,还会导致退休之后交不满,所以要慎重。
另外就是医疗保障,这个不建议断交,因为断交之后,医保报销也就失去了,如果断交期间发生生病住院情况,那么一切就得自费,如果断交超过3个月的话,连续缴费的年限会被清零,然后再次续费,还要有观察期,再次享受医保报销也得是6个月之后了,所以不建议社保断交,积极缴纳才是。
第二种情况:外地人在北京,很多人是奔着买房买车摇号的,还有就是想要孩子在北京上学,这种情况,其中有一项,就是需要社保连续缴费年限证明才有资格,所以如果在累计年限期间社保断交,之前连续缴费年限就会被清零,所以这种是万不可断交的。
总结来说,外地人在北京社保断交的影响,基本影响大的就是买房买车一类需求,因为确实年限必须得累计,如果反反复复断交清零断交清零,什么时候也实现不了。所以很多人避免社保断交,就会选择自己交。
目前外地人在北京自己交社保,一般常见的解决办法就是申请代办。因为没有当地户口,不像户籍地人员,想要就可以直接去街道办理了,外地人自己交不了,就只能代办保障社保连续缴纳。
总结:外地人在北京可以自己交社保吗?不交有什么影响?可以,如果有需求,一定要注意连续缴纳篇哦!以上就是对此的全部介绍了,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参考。如果觉得小编写的还不错,记得关注一下哦~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推荐文章
- 爸妈的医保个人账户还可与孩子共享?!足不出户就能网上办理!
- 新生儿要如何参加医保?要交多少钱?
- 过户时发现社保有问题无购房资格 可怎样处理?
- 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扎根“小小窗口”提供“满满服务”
- 2022年杭州最新落户政策,人才引进学历落户无需社保
- 深圳社保断交个人能补缴吗?流程相当复杂,一般人还真做不到!
- 企业社保延缴需提前报备!社保局回应“社保费减免政策延期”热点问题
- 社保“挂靠代缴”不可靠
- 2020年深圳学位申请不受影响!社保断交、延期等将制定特殊政策
- 优先入学!非深户子女最好早申请办理,还能享受医保福利
- 深圳医保一档二档三档有哪些区别
- 深圳10区社保加分规则大汇总,你所在的区怎么计算?
热门文章
- 深圳四大名校哪家强,深圳高级中学最大校区落户坪山
- 在深圳办理居住证很重要,为了孩子读书,必须办它!
- 2020年深圳纯积分入户合格名单什么时候公布
- 4.2015在职人才引进申报材料清单
- 外省入深户在职人才引进,秒批流程记录个人申办
- 2022深圳积分入户要达到多少分2022年深圳入户条件指南
- 想在深圳买房,限购政策不足社保年限,可以入深户解决
- 代办深圳积分入户多少钱2019秒批人才入户申请
- 2022年深圳市积分入户公布时间
- 深圳积分入户过程(全面有经验有教训).doc
- 积分入户深圳体检永远不该做的7件事!
- 当前中级职称证书能办理深圳户口吗?
最新文档
- 警惕!社保千万不能挂靠缴费!后果很严重
- 深圳社保断了后果严重!在深圳一旦社保断了怎么办?
- 2018年福田招生政策有变!独生子女贬值!入户、社保有加分!
- 深圳社保断交影响加码,非深户真的很受伤!
- 社保百问19期 异地生育保险怎么报销?是否可以使用男方的保险报销?
- 2018社保时间截止入深户条件
- 速看!深圳最新社平工资涨到9309元!7月起你的社保缴费这样变
- 深圳办少儿医保最快三天内办好流程分享
- 在深圳社保每月交多少钱,你知道怎么算吗?学会这个不亏
- 深圳市恒富美美科技公司违法给7人挂靠社保被罚4万余元
- “跨省通办”让我在北京取到了公积金
- 医保异地就医门诊结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