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深户在深圳买房条件 需购买社保一年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积分入户 落户咨询
(非深户在深圳买房条件 需购买社保一年)
在深圳买房对孩子上学、积分入户户口挂靠等都有一定的优势,那非深户在深圳买房有什么政策规定和限制吗?下面本地宝小编整理了关于非深户在圣痕买房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非深户在深圳购房条件、材料:
非深圳户口:(购买社保满一年,最近一年无断供)购买首套住房首付3成,(名下深圳房产已卖,有贷款记录)购买第二套住房首付7成。
非深户:无社保,社保未满一年或最近一年有断供,无购房资格。
社保满一年:一般指13个月以上。
非深户在深圳贷款买房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相关材料):
1、具有合法有效的身份证明(居民身份证、户口本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及婚姻状况证明;
2、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和还款意愿;
3、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4、具有所购住房的商品房销(预)售合同或意向书;
5、具有支付所购房屋首期购房款能力;
6、在银行开立个人结算账户;
7、有贷款人认可的有效担保;
非深户需要提供材料
自己的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没有结婚提供单身证明),收入证明,提供一个本地担保人的身份证和电话,如果月供超3000以上还需要提供你的近3个月的银行流水,或者股票基金证明也可以,但必须是你本人的名字
相关政策:
深圳《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补充通知》中明确规定:
在本市暂时实行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政策。
对于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含部分家庭成员为本市户籍居民的家庭),限购2套住房;
对于能够提供在本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
暂停在本市拥有2套以上(含2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以上(含1套)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在本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在本市购房。
对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执行。
各银行购房贷款规定:
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
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
对贷款购买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
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严格执行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推荐文章
- 外地人在深圳缴满15年社保,能享有“深圳人”的待遇吗?
- 在深圳无单位如何参加社保?临时工也有社保
- 你知道在深圳社保断缴后会有多严重吗
- 深圳社保2019年7月起最新缴费标准
- 7月1日起 深圳社会救助补贴将通过社保卡统一发放
- 深圳社保二档三档缴费金额和医保待遇标准
- 超方便!深圳少儿医保参保缴费、社保卡可一次性办好!全程网上办
- 苏州户籍新政:苏州租房即可落户,苏州、南京等居住证年限和社保年限积累互认
- 深度分析:创业一族社保能单独交吗?能中断吗?
- 在深圳,社保断缴后果竟然那么严重?
- 深圳社保有这些变化,记得看看哦!
- 深户对比非深户在社保上究竟有哪些优势?
热门文章
- 深圳申请积分入户条件,2022年入深户规定
- 深圳积分入户究竟还要多久才能开?还有别的办法入户吗?
- 公告新的2020年深圳南山积分入户指南!
- 39元保一年!深圳重疾险来了,不限户籍、年龄
- 一篇文章弄懂2022深圳入户积分计算方法的大概
- 2020深圳入户新政策条件制人才引进单位申请是秒批吗
- 深圳市积分入户如何申请和加分呢
- 深圳市户口积分落户
- 关于深圳积分入户加分的7种方法
- 深圳人,你的到手工资要变少了?2018年社保新规快来看看
- 深圳出生登记集体户口需要首页吗医学博士人才引进
- 急!这些深圳积分多少才能入户应该如何解决?
最新文档
- 警惕!社保千万不能挂靠缴费!后果很严重
- 深圳社保断了后果严重!在深圳一旦社保断了怎么办?
- 2018年福田招生政策有变!独生子女贬值!入户、社保有加分!
- 深圳社保断交影响加码,非深户真的很受伤!
- 社保百问19期 异地生育保险怎么报销?是否可以使用男方的保险报销?
- 2018社保时间截止入深户条件
- 速看!深圳最新社平工资涨到9309元!7月起你的社保缴费这样变
- 深圳办少儿医保最快三天内办好流程分享
- 在深圳社保每月交多少钱,你知道怎么算吗?学会这个不亏
- 深圳市恒富美美科技公司违法给7人挂靠社保被罚4万余元
- “跨省通办”让我在北京取到了公积金
- 医保异地就医门诊结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