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为何嫁人难?以身边7位女博士择偶故事,劝大家平常心看待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咨询
(女博士为何嫁人难?以身边7位女博士择偶故事,劝大家平常心看待)
昨晚老婆给我转来一篇头条文章,“上海一40岁女博士征婚,列出11条择偶标准,胡歌:吃了学历的亏”,她一条条读了标准,感叹到,“这择偶标准是沙里淘金、万里挑一啊,倒退20年,你也只符合最后一条“未婚”这一道门槛。”
我粗看了“11条择偶”标准,冷汗直冒,幸好自己当年仓促结婚了,不然要被打入鄙视链底层,成光棍一族了。
近些年来,“女博士”话题有些被异化,尤其择偶标准,有点被过分放大了,成为大城市甲女丁男的婚姻热点,评论者都可以调侃几句、踩上几脚。
但这些年来,从我身边的多位女博士的择偶过程和婚姻生活上,大部分女博士的择偶和婚姻还是客观、理性的,也充满了烟火气,与媒体片面报道的大相径庭。
在此分享7位女博士的择偶的真实故事,供大家参考。
1、女博士A
71年,吉林人,相貌一般,打扮起来气质很好,自小生活在县城,北科大本科、同济硕博,清华博后出站后回上海工作。
自小乖乖女,一心求学,大学期间曾被多人追求,甚至感到害怕,急急拒绝。
硕博期间圈子太小,又有论文发表和学术追求的压力,博士后期间,出国1年半,也没有精力谈恋爱,参加工作三五年后,年龄过了33+,不自觉就成了大龄剩女。
因为经济自立、生活小资,直到35+才开始认真考虑婚姻问题。找来找去,闲荡2-3年,直到40岁,才经人介绍,和一个老家的中学校友走入婚姻生活。
老公比她大三岁,性格好、相貌堂堂,收入一般,二流学校硕士毕业,现在上海一个三流学校就职。
A博士择偶时,标准很宽泛的,没有特别严格,明白要随行就市,随遇而安,对自己不能太苛求,对另一半,也要宽容以待。
A博士婚后两年就有了一个男孩,现在孩子已经小学了,和老公没有爱情,只有亲情和责任,现在重心都在儿子身上,倒也幸福平安。
2、女博士B
75年,陕西人,身材高挑、相貌漂亮,衣着不俗、气质甚佳,妥妥的女博士中的顶流,自小生长在农村,为人豪爽,争强好胜。
山西太原理工本硕,同济博士,高我一届,我读书期间,还帮她介绍一个交大的博士生,我的师弟,可惜她没看上,现在我这个师弟出去了,学术出圈。
她读本科期间,没看上山西那边的同学,追的人多,但一个没谈,博士期间和博士毕业,追求的人也不少,但阴差阳错,高不成低不就,转眼毕业进了一个科研单位,找对象的范围更窄了。
最后42岁时,才把自己嫁了出去,男方专科毕业,比她大五岁,离婚一女儿、前妻抚养,因为是上海人,房子倒有几套,但都属婚前财产。B的年薪是老公的一倍,老公好像也没有正经工作,据说是做生意。
B成婚后,因为年纪已经很大了,也没要孩子,嫁过去就当后妈,和婆婆、继女关系一般,现在想开了,所有的兴趣都在车子、化妆品和夜跑上了,学术专业都抛脑后了。
3、女博士C
77年,浙江人,个子不高,娃娃脸,很耐看,性格活泼,县城人。人比较聪明,本硕都是一般学校,博士期间,她就开始操心自己的婚姻大事了,主动追求自己带的研究生师弟,因为她从各个侧面打听到,这个师弟家庭条件不错,书香门第,父亲还是杭州某大学的中层领导。
她师弟父母来同济的时候,她以师姐身份热情接待,带着校园参观,对其儿子一通夸赞,和未来的公公婆婆关系处的很好,提前打了埋伏。
毕业后,C顺利地被公婆安排进了杭州某高校,毕业那年30岁,就潇洒地和比她小三岁的师弟结婚了,房子、工作、孩子、车子一把搞定,妥妥的人生赢家。
4、女博士D
76年的,河北人,同济本硕博,当年县城前三考入同济土木专业,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性格貌似开朗活泼,其实略带忧郁。
因家人在她大学期间猝然离世,加剧了她的忧郁消沉,又对自己学业要求较为严格,在学校压力很大,大概出于补偿心理,在学校谈了一个上海电力大学的老乡,男孩子性格活泼开朗、高大威猛,不拘小节,抚慰了她漂泊忧郁的内心。
博士毕业后,D进了一个高校,对自己要求还是很严格,工作上非常上进,SCI文章和科研项目齐头并进,家庭生活中对孩子要求近乎苛刻,虎妈。
她老公仍是10多年前的样子,随遇而安,以前在她眼里是优点的幽默健谈,现在成了嬉皮笑脸、不求上进,两口子三观差别越来越大,前几年她净身出户了,宁可自己单过,也不愿将就了。孤身一人,独守寒灯,追求专业上能有所突破。
5、女博士E
80年的,河南人,傻大姐性格,相貌一般,智商一般,稀里糊涂读了博士,听说女博士难嫁,博士期间,就是疯狂地相亲找对象,一度是校园的名人,别人眼里的“花痴”。
E博士期间完成了相亲、结婚、生子三部曲,老公是杭州人,大专生,个子很高,人很老实,妈宝男,但公婆家境不错,体制内,看中了她女博士身份。
E没有经济压力,婚后也没找工作,早早在上海买了一套45平米的小房子,仅为落户用,后来两个孩子户口都是上海的。
现在上海一人带孩子,陪读,老公在杭州工作养家,两地分居,周末小聚。从博士毕业到现在的十四五年,没有上过一天班,和家庭妇女无异,但心气颇高,业余时间炒股。
6、女博士F
78年的,山东人,矮胖开朗,从我的母校考入同济,和之前的男友分手,利用在同济组织大型会议的机会,认识了外籍华人专家,有了联系方式后,主动攀谈,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后成功上位,出国定居。
现在朋友圈经常晒各种蓝天白云、绿树下河,生活悠哉悠哉,没孩子。
7、女博士G
75年的,上海人,娟秀温柔,个子不高,微胖,马尾,声音好听,我们读书时,她是在职读博的,每日行色匆匆,和全日制的同学有所疏远,行为做事很有上海人的风格,拎得清,不越界,不给别人添麻烦。
后因一个机会,了解到家中有一位年近80岁的瘫痪老父亲,平时生活要照顾父亲,因为父亲缘故,她无法和男友一起出国,分手后至今孤身一人,她博士读了6年,35岁时才毕业,毕业时还是单身,听说其父亲离世后,她也没再找,至今还是单人一人,住学校的宿舍。
总结一下,女博士也是正常女孩子,学历的标签不重要,也不应该是追求幸福的异化指标。
女博士择偶遇到的问题,寻常姑娘一样会遇到,一样会因为各种原因“被剩下”,女博士因为读书时间较长、圈子越来越狭窄、错过了谈婚论嫁的时间窗口,加上周围结识的高大上的成功男士较多,平台较高,难免会对自己的另一半有较高的的期许。
而女博士毕业后,经济比较自立,性格大多坚韧(不坚韧博士也读不下来),这样经年下来,性格可能会比较强势和执拗,不愿迁就的居多,一年年走下来,发现天猴子掰玉米,一穗不如一穗,也只好徒增空叹。
如果再不能及时调整择偶心态,要么“被剩下”,要么会压抑内心的想法,屈从于世俗和年龄的压力,随便找一个过得去的嫁了。
反观周围男博士,找的另一半,几乎没有博士,除非是读博之前就结婚的,硕士以下、本科、大专学历居多,这样的学历搭配,反而家庭稳固,生活上比较容易满足。
我所知道的,当时在学校里,男博士是不太乐意和女博士相亲的,反之也是。
近来,大城市的甲女丁男现象,渐渐显现,而“上海40岁女博士的11条择偶标准”的另类话题,也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浮出水面,热议一阵后再次潜入水下。
因此,我的观点是:上海40岁女博士的11条择偶标准,只是一种拔高式的炒作,绝大多数女博士的择偶态度还是很现实、很接地气的,您的观点呢?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推荐文章
- 上海链家统招本科生占比已达64.2%,最高底薪8000
- 上海落户:这9个经典的问题,你有遇到过吗?
- 上海人才落户再提速,最快只需半年就能申请落户上海
- 上海居住证积分120分申请失败的原因1
- 上海户口竟然这么值钱?!2018落户上海政策,超级全面!
- 上海落户|中级职称有哪些?外地职称能落户上海吗?
- 别再误解了!2021年最新上海居住证积分办理流程
- 上海居住证积分申请,需满足哪些条件?如何凑满120分?
- 上海女博士“择偶条件”惹争议,相亲像是在许愿,网友:别做梦了
- 上海落户:观望者终究是别人落户成功的见证者
- 回顾:上海女博士网上征婚,标准让人望而却步,直言:永远不愁嫁
- 上海市人才引进落户指南
热门文章
- 深圳入户积分算
- 三大关键词!深圳积分入户受理回执解读
- 2022年办理深圳户口需要哪些条件?符合条件的抓紧
- 入户深圳积分规则,让流程变得更简单
- 在深圳没居住证,不仅影响摇号还影响小孩上学……
- 研究显示:很多人都有2021年深圳积分入户公示查询焦虑问题
- 非深户可以在深圳办理退休吗,如果养老没买满十五年怎么办
- 创新再加速!北欧5国17家高科技企业落户深圳龙岗
- 孙卓现有户口涉嫌非法户籍,能否在深圳顺利上学?教育局回应了
- 香港居民如何购买内地社保?
- 深圳积分入户档案怎么应对?步骤都在这了!
- 深圳代理非婚生报户口,深圳积分入户查询馆网
最新文档
- 办理上海居住证积分、落户需要调档的朋友快进来看!
- 北大清华生可直接落户上海?上海开启抢人模式,你准备生学霸了吗
- 陈春花回应博士学历及华为争议后辞职,北大宣布解聘
- 前置学历不合格,影响上海居住证积分的办理,一定要提前补起来
- 哪些学历教育部认可,但是对于办理上海居住证积分毫无用处!
- 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
- 考上研究生,才能享受到这5大福利,月月有补贴落户还有好政策
- 从清华北大到新“四所”:上海落户政策背后的是与非
- 上海落户新政力度加大!2021上海人才引进落户政策问答
- 专家谈部分院校停招学硕:高层次学术人才培养转向以博士为主
- 3所考研“白名单”大学,这些985大学不歧视本科,公平且容易上岸
- 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很少去上海发展?莫非是“看不上”?